top of page

氫氣吸入治療糖尿病的研究:文獻數據與臨床應用

作家相片: Muting Functional MedicineMuting Functional Medicine
氫氣吸入對 2 型糖尿病的影響

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的統計,糖尿病在台灣的流行率持續上升。2019年,台灣約有 230萬名糖尿病患者,隨著人口老化及生活方式的改變,預計這一數字將持續增加。


在成年人口中,糖尿病患病率約為10%,不僅是常見慢性病,亦名列台灣十大死因之一。2022年,糖尿病相關死亡人數超過 11,000人,占總死亡人數的6.5%。此外,糖尿病患者的醫療支出約為非糖尿病患者的 2.5倍,這不僅加重了患者及家庭的經濟負擔,也對國家醫療資源帶來沉重壓力。


糖尿病已成為台灣重大公共衛生挑戰,如何有效預防並控制糖尿病,是醫療體系與社會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透過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及早期篩檢,可降低糖尿病的發生風險,改善患者生活品質,減輕醫療負擔。未來,推動更完善的糖尿病防治政策與健康教育,將是降低其對個人與社會影響的關鍵。


然而,除了傳統的飲食與生活方式調整,近年來「氫氣治療」在糖尿病研究領域中受到關注。科學家發現,氫氣可能具有抗氧化、抗炎與代謝調節的潛力,甚至在動物與臨床研究中顯示出對糖尿病的正面影響。讓我們一起探討醫學科學的研究成果。


 

氫氣吸入作為中國 2 型糖尿病患者輔助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項回顧性、觀察性、雙臂、真實臨床研究
Zhao Z, Ji H, Zhao Y, Liu Z, Sun R, Li Y, Ni T.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hydrogen inhalation as an adjunct treatment in Chinese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double-arm, real-life clinical study. 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 2023 Jan 18;13:1114221. doi: 10.3389/fendo.2022.1114221. PMID: 36743938; PMCID: PMC9889559.

氫氣治療糖尿病?研究發現驚人效果!


糖尿病是一種全球性的慢性疾病,根據 2019 年統計,全球有 9.3% 的成年人受糖尿病影響,預計到 2045 年這個數字將上升至 10.9%(Saeedi et al., 2019)。傳統治療方式主要包括生活方式調整與藥物治療,但許多患者依然難以達到理想的血糖控制。因此,科學家不斷探索新型輔助療法,而氫氣吸入(Hydrogen Inhalation, HI)正逐漸受到關注。


最近發表於 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 的一項臨床研究(Zhao et al., 2023)評估了 氫氣吸入作為輔助治療對中國 2 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影響,結果顯示,與單獨使用降糖藥物的患者相比,氫氣吸入組的血糖控制更穩定,且不良反應更少。


研究設計與方法


該研究為 回溯性、觀察性、雙組臨床研究,收集了 2018 至 2021 年 期間接受糖尿病治療的患者數據。所有患者都接受了標準糖尿病藥物治療,其中一組額外接受 氫氣吸入治療。(3000 mL/Hr 純氫 = 50mL/min,一週至少吸入25小時)


受試者數量共1088 名2型糖尿病患者,氫氣吸入組 544 名,對照組 544 名,研究時長:6 個月。


主要評估指標:

  • 糖化血色素(HbA1c)。

  • 空腹血糖(FPG)。

  • 胰島素抵抗(HOMA-IR)。

  • 胰島β細胞功能(HOMA-b)。

  • 不良事件(AE)。


 

研究結果:氫氣吸入顯著改善血糖與代謝指標


這些數據進一步支持氫氣吸入作為 2 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潛在輔助治療,有助於更有效地管理血糖並降低併發症風險。


1. 氫氣吸入血糖控制顯著改善


(A) 糖化血色素 降幅比較

氫氣吸入組與對照組的糖化血色素變化
氫氣吸入組與對照組的糖化血色素變化

HbA1c(糖化血色素) 是評估長期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標,代表過去 2-3 個月內的平均血糖濃度。研究顯示:


  • 氫氣吸入組(HI group):

    • HbA1c 下降了 0.94%(從基線值 8.98% 降至 8.04%)。

  • 對照組(Control group):

    • HbA1c 下降了 0.46%(從基線值 9.03% 降至 8.57%)。

  • 統計結果:

    • p < 0.001,表示兩組 HbA1c 降幅的差異具統計顯著性(氫氣吸入組降幅更大)。


結論: 氫氣吸入作為輔助治療,顯著增強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使糖化血色素 降幅幾乎是對照組的 2 倍


(B) 空腹血糖 降幅比較

氫氣吸入組與對照組的空腹血糖變化
氫氣吸入組與對照組的空腹血糖變化

FPG(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是評估短期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標,通常反映患者在夜間禁食後的血糖水平。研究顯示:


  • 氫氣吸入組(HI group):

    • 空腹血糖下降 22.7 mg/dL(基線值 167.3 mg/dL 降至 144.6 mg/dL)。

  • 對照組(Control group):

    • 空腹血糖下降 11.7 mg/dL(基線值 165.9 mg/dL 降至 154.2 mg/dL)。

  • 統計結果:

    • p = 0.001,表示兩組間的空腹血糖降幅有顯著差異(氫氣吸入組降幅較大)。


結論: 氫氣吸入可顯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使血糖控制更穩定。


血糖控制總結


  • 氫氣吸入組的 糖化血色素 與 空腹血糖 降幅皆顯著高於對照組,證明氫氣吸入能有效改善血糖控制。

  • HbA1c 降幅約為 0.94%,幾乎是對照組(0.46%)的兩倍,顯示長期血糖管理的優勢。

  • 空腹血糖降幅(22.7 mg/dL vs. 11.7 mg/dL)也顯示出氫氣吸入對短期血糖控制的正面影響。

  • 統計結果 p < 0.001,確保數據的顯著性,支持氫氣作為輔助治療手段的有效性。


2. 氫氣吸入改善胰島素抵抗與胰島β細胞功能


這些數據進一步支持氫氣吸入作為 糖尿病輔助治療 的潛力,特別是在 降低胰島素抵抗、改善 β 細胞功能與脂質代謝 方面的作用。


(A) 脂質代謝指標的變化

氫氣吸在脂質代謝
氫氣吸在脂質代謝

這部分比較了 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三酸甘油酯(TG) 在兩組之間的變化:


  • 總膽固醇(TC):

    • 氫氣吸入組: -12.9 mg/dL(顯著降低)

    • 對照組: -4.4 mg/dL

    • 統計結果:p = 0.01(有顯著性)

  • 高密度脂蛋白(HDL)(「好膽固醇」,數值越高越好):

    • 氫氣吸入組: +1.0 mg/dL(小幅增加)

    • 對照組: 無顯著變化

    • 統計結果:不顯著

  • 低密度脂蛋白(LDL)(「壞膽固醇」,數值越低越好):

    • 兩組皆有降低,但兩組間無顯著差異

  • 三酸甘油酯(TG):

    • 兩組皆有下降,但無顯著差異


結論:


  • 氫氣吸入組的 總膽固醇(TC)顯著降低,顯示氫氣可能有助於改善脂質代謝,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 HDL 有輕微上升,LDL 與 TG 雖有改善,但統計上無顯著差異。


(B) 胰島素抵抗與 β 細胞功能的變化

氫氣吸入胰島素抵抗與 β 細胞功能的變化
氫氣吸入胰島素抵抗與 β 細胞功能的變化

該部分評估了 HOMA-IR(胰島素抵抗指標)與 HOMA-b(β 細胞功能指標),以測量胰島素的有效性與胰島 β 細胞的健康狀況:


  • HOMA-IR(胰島素抵抗指標,數值越低越好):

    • 氫氣吸入組: -0.76

    • 對照組: -0.17

    • 統計結果:p < 0.001(極顯著降低)

  • HOMA-b(β 細胞功能,數值越高越好):

    • 氫氣吸入組: +8.2%

    • 對照組: +1.98%

    • 統計結果:p < 0.001(極顯著提升)


結論:


  • 氫氣吸入可顯著改善胰島素敏感性(HOMA-IR 下降),降低胰島素抵抗,幫助糖尿病患者更有效地利用胰島素控制血糖。

  • β 細胞功能(HOMA-b)在氫氣吸入組顯著提升,可能意味著氫氣有助於維持或修復 β 細胞功能,進而增強內源性胰島素分泌。


(C) 體重變化

氫氣吸入體重變化
氫氣吸入體重變化

該部分比較了兩組患者在 6 個月期間的體重變化:


  • 氫氣吸入組與對照組的體重變化無顯著差異。

  • 統計結果:p > 0.05(無統計顯著性)。


結論:


  • 氫氣吸入對體重影響,表明其改善血糖控制和胰島素抵抗的效果不依賴於體重減輕

  • 這對於不希望體重變化的患者(例如已有正常體重的 T2DM 患者)可能是一項優勢。


3. 氫氣吸入改善脂質代謝,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


氫氣吸入組(HI group)與對照組(Control group) 在 隨訪期間(6 個月後)HbA1c 達標的不同情況,並提供了 優勢比(Odds Ratio, OR)與信賴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 CI) 來量化各組達標機率的差異。

氫氣吸入改善脂質代謝,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
氫氣吸入改善脂質代謝,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

研究中,HbA1c 被分為不同的範圍:


  1. 糖化血色素 < 7%(目標達標範圍,表示血糖控制良好)

  2. 糖化血色素 7% - 7.9%

  3. 糖化血色素 8% - 8.9%

  4. 糖化血色素 ≥ 9%(代表血糖控制不佳)

  5. 糖化血色素 降幅 > 1%


主要結果


氫氣吸入組(HI group)較容易達成 糖化血色素 < 7% 的目標:

  • 氫氣吸入組:更高比例的患者 HbA1c 下降至 7% 以下。

  • OR = 2.72(95% CI: 1.50, 4.38),表示氫氣吸入組達標的機率比對照組高出 172%(即 2.72 倍)。

糖化血色素降幅 > 1% 的患者比例較高:

  • 氫氣吸入組 HbA1c 降幅超過 1% 的可能性明顯較高。

  • OR = 4.35(95% CI: 3.12, 5.48),表示氫氣吸入使 HbA1c 降幅超過 1% 的機率提升 335%(即 4.35 倍)。

對照組較容易維持 糖化血色素 ≥ 9%(血糖控制不佳):

  • 研究顯示,對照組中 較多患者 糖化血色素 仍維持在 9% 以上,表明血糖控制效果較差。


結論:


  • 氫氣吸入顯著增加 糖化血色素 降至 <7% 的機率,並提高 糖化血色素 降幅超過 1% 的可能性。

  • 對照組則有較高的機率 糖化血色素 維持在 ≥9%,表示血糖控制效果較差。

  • 統計結果 p < 0.001,顯示數據具高度顯著性,支持氫氣吸入作為糖尿病輔助治療的有效性。


 

為何氫氣吸入能改善糖尿病?


氫氣是一種 選擇性抗氧化分子,可以中和活性氧(ROS),減少胰島素抵抗及炎症反應。可能通過以下機制影響糖代謝以利用於氫氣吸入治療糖尿病:


  • 調節 PI3K/Akt 訊號通路,促進葡萄糖攝取(Amitani et al., 2013)。

  • 減少肝臟脂肪積累,改善胰島素敏感性(Zheng et al., 2021)。

  • 抑制 TLR4/MyD88/NF-κB 訊號通路,降低炎症反應(Ming et al., 2020)。


氫氣吸入治療糖尿病的結論與未來展望


這項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顯示 氫氣吸入作為輔助治療,能顯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脂質代謝及胰島素敏感性,且安全性良好。不過,仍需進一步進行長期隨訪與多國研究,以確保其普遍適用性。


隨著科學的進步,氫氣療法可能成為糖尿病管理的新選擇。如果您或身邊的親友正面臨血糖控制問題,不妨關注這一新興領域,未來或許會有更多突破性的發現!


 

參考文獻
mitani, H., et al. (2013). Hydrogen improves glycemic control in Type1 diabetic animal model by promoting glucose uptake into skeletal muscle. PloS One. 氫氣可促進骨骼肌對葡萄糖的攝取,改善 1 型糖尿病動物模型的血糖控制。
Ming, Y., et al. (2020). Molecular hydrogen improves type 2 diabetes through inhibiting oxidative stress. Exp Ther Med. 氫分子可通過抑制氧化壓力來改善 2 型糖尿病。
Saeedi, P., et al. (2019). Global and regional diabetes prevalence estimates.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全球與區域性糖尿病流行率的估計分析。
Zheng, M., et al. (2021).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hydrogen-rich water on ra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Mol Cell Biochem. 氫水對 2 型糖尿病大鼠的保護作用研究。

​如果頁面載入失敗點我重新載入,即可看到內容。

spinner.gif

​載入中

RSS

歡迎分享文章。如果您想複製或引用文章請附上出處網址連結

台北市仁愛路三段125號12樓

  • 沐亭 Line
  • 沐亭 Whatsapp
  • 沐亭 Facebook
  • 沐亭 Instagram
  • 沐亭Youtube
  • 沐亭email
  • 沐亭功能醫學地址

Tel : 02-27783048

Tax ID : 83637626

© 2020 by Muting Functional Medicin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