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健食品的世界裡,「成分」雖然是關鍵,但「劑型」才是決定你吃下去後能不能好好吸收、願不願意持續補充的核心要素。從最傳統的錠劑到創新的貼片與噴劑,不同劑型對應不同的生活型態、體質需求與吸收機制。

本文將帶你一次搞懂13種常見與新興保健品劑型的特色、優缺點與適用對象,幫助你在選購時不再只是看成分,更能看懂「型」號!
1. 錠狀食品(Tablets):經典款、保存久、成本低
特性: 經壓製成型,質地硬、穩定性高
優點: 成本低、穩定性佳、保存時間長
缺點: 吞嚥困難者較難接受,有時需添加較多賦形劑
適用: 一般成人日常保健者,重視CP值者
常見: 鈣片、維生素C片
2. 粉劑食品(Powder):吸收快、劑量彈性高
特性: 直接以水或飲品沖泡服用
優點: 吸收快、可調整劑量、可混入日常飲食
缺點: 易受潮、攜帶不便、口感不一
適用: 兒童、長者、運動營養補給、自行調整劑量者
常見: 蛋白粉、膠原蛋白粉
3. 軟膠食品(Softgels):脂溶性營養素的吸收好幫手
特性: 明膠包覆液態或油脂狀內容物
優點: 好吞、遮味佳、不易氧化
缺點: 怕熱、成本較高、不適合素食者(除非植物膠)
適用: 需要補充魚油、Q10、維他命E等脂溶性營養素者
常見: 魚油、輔酶Q10
4. 嚼錠食品(Chewable Tablets):像在吃糖果的營養補給
特性: 咀嚼方式服用,適口性佳
優點: 無需吞嚥、風味多、適合小孩與長輩
缺點: 可能含糖,需注意牙齒與熱量問題
適用: 兒童、吞嚥困難者、不想吃藥感者
常見: 兒童維生素、維生素C咀嚼錠
5. 滴劑食品(Liquid Drops):快速吸收的精準劑量
特性: 滴管精準計量,舌下或口服皆可
優點: 快速吸收、劑量可調、適合嬰幼兒
缺點: 保存較不穩定、需注意劑量控制
適用: 新生兒、兒童、需快速吸收或吞嚥障礙者
常見: 維生素D3滴劑、CBD油
6. 膠囊食品(Capsules):外殼保護,吞服順口
特性: 明膠或植物膠包覆粉末或液體內容物
優點: 隔絕氣味、吞服滑順、可製成控釋腸溶型
缺點: 成本稍高、不耐熱,明膠來源需注意
適用: 對味道敏感者、需控釋吸收者
常見: 益生菌、NAD+前驅物
7. 貼片劑型(Transdermal Patch):不吞也能補,皮膚吸收新選擇
特性: 透過皮膚釋放成分進入血液
優點: 穩定釋放、繞過腸胃、使用方便
缺點: 價格高、可能有皮膚刺激、成分有限制
適用: 不便吞服者、需要長效緩釋者(如B12、褪黑激素)
常見: 含咖啡因貼片、褪黑激素貼片
8. 口含錠(Lozenges):含著慢慢吸,直接作用喉部或黏膜
特性: 口中溶解吸收,避開腸胃破壞
優點: 快速作用、適合喉嚨與口腔保健
缺點: 劑量有限、服用時間較長
適用: 須快速吸收、咽喉保健、口腔殺菌族群
常見: 維生素C、蜂膠口含錠
9. 舌下錠/舌下滴劑(Sublingual):繞開肝臟首渡效應,直達血液
特性: 放置舌下直接吸收
優點: 吸收快、避免胃酸破壞、劑量精準
缺點: 味道易被察覺、僅適合少量成分
適用: B12、CBD、褪黑激素等高效低劑量需求者
常見: 褪黑激素(快速入睡型)、NADH(即時能量補充)
10. 噴劑劑型(Sprays):一噴即補,方便又快速
特性: 經口腔或鼻腔噴灑吸收
優點: 使用便利、吸收速度快、無需吞服
缺點: 劑量限制、保存條件高、易污染
適用: 外出族、兒童、怕吞藥者
常見: 草本噴劑(洋甘菊)、咽喉舒緩噴劑
11. 凝膠劑型(Gel):流動型營養軟膏,柔順好入口
特性: 半固體型態,內服或外用均可設計
優點: 好吞、適口性高、可包覆不穩定成分
缺點: 包裝占空間、保存性較差
適用: 兒童營養品、特殊醫療營養(如鐵凝膠)
常見: 藥用級軟膏、小分子膠原蛋白凝膠
12. 咀嚼軟糖(Gummies):零食級補給,吃了還想再吃
特性: 軟糖型態,口感佳
優點: 服用意願高、吸收穩定、適合兒童
缺點: 含糖易蛀牙、不耐熱、劑量較低
適用: 小孩、怕藥者、行銷創新需求者
常見: 綜合維他命軟糖、褪黑激素軟糖
13.發泡錠(Effervescent Tablets):即溶即喝,吸收快又好喝!
特性:迅速溶解,形成溫和氣泡飲品
優點:吸收快,味道佳,促進服用意願
缺點:易受潮,劑量有上限,不適合限水者
適用:怕吞錠的人、兒童或需快速補水補營養者。
常見:維生素C發泡錠、電解質發泡錠
別再只問成分,選對劑型,發揮最大功效!
選對劑型,就像選對交通工具:你想快、穩、還是舒適?對某些成分,選錯劑型甚至可能完全無效。選擇的準則如下
✅ 重視吸收效果 → 舌下、滴劑、貼片
✅ 怕吞藥者 → 嚼錠、噴劑、軟糖、發泡錠
✅ 需要控釋或腸溶 → 膠囊、貼片、特殊錠劑
✅ 兒童與長輩 → 粉劑、嚼錠、滴劑、軟糖、發泡錠
✅ 重視價格與穩定性 → 錠劑、膠囊
提醒:文中部分健康食品成分在台灣可能被歸類為藥品,須經醫師處方後使用。本文僅針對劑型進行說明,並不涉及療效主張或販售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