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Muting Functional Medicine

如何分辨科學與偽科學

偽科學的開頭通常就是跟你談科學!科學和偽科學的區別在於其研究方法和驗證過程。科學依賴於嚴格的實驗和數據分析,通過同行評審和重複實驗來驗證結果。偽科學則往往缺乏科學依據,結論誇大,沒有經過嚴格的科學驗證,並且缺乏透明度和可信度。偽科學的存在可能誤導公眾,損害科學信譽。

同意的請舉手,不同意的請舉手
同意的請舉手,不同意的請舉手

偽科學通常具有以下特徵:缺乏科學依據,理論不符合已知的科學原理,結論誇大,沒有經過嚴格的科學驗證並且缺乏透明度,研究方法和數據不公開或不透明。輕易的被主流醫學界普遍質疑或否定。


在學術期刊中,偽科學的問題確實存在,有時候會有研究結果或不可靠的資料通過審查並被發表。這種現象在不同領域中都有可能發生,原因包括:同行評審制度的漏洞,審稿人可能未能識別出研究中的錯誤或不合邏輯之處;出版壓力導致審稿標準較低,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發表質量不高的文章。甚至少數研究人員可能會蓄意偽造數據或誤導性的結果為自己或他人帶來特定的利益,往往會對學術界造成嚴重影響。


偽科學的案例


柳葉刀醫學期刊-自閉症欺詐( Lancet MMR autism fraud)疫苗與自閉症的錯誤聯繫為例,這一事件被認為是現代醫學史上最具破壞性的醫療騙局之一,1998年知名《柳葉刀醫學期刊》發表的一篇論文,聲稱麻疹、腮腺炎和風疹(MMR)疫苗與自閉症之間有聯繫。後來這篇論文被發現存在嚴重的數據偽造,作者的醫師執照被吊銷,論文也被撤回。主要問題和撤回原因從科學和方法上的缺陷,以及利益衝突,在英國醫學總會判定正式撤回了這篇論文。


為了防止偽科學進入學術期刊,研究界和出版界正在採取更多措施,例如加強同行評審程序、增加數據和方法透明度、以及推廣研究數據的公開共享。


防止偽科學進入學術期刊的進展


隨著資訊的充斥及學界的發展,為了防止偽科學進入醫學學術期刊,研究界和出版界從採取了多種具體措施,並不斷使其更加嚴謹,以下是一些重要進展:


  1. 加強同行評審程序 早期同行評審程序由少數專家進行,審稿標準和流程不夠統一。現代學術期刊普遍採用雙盲或多重盲審制度,確保審稿過程的公平性和匿名性。同時,增加審稿人數和專業範疇,確保評審的全面性和嚴謹性。此外,一些期刊還引入了第三方評審服務,提供更加專業和獨立的審稿意見。

  2. 增加數據和方法透明度 早期研究數據和方法往往僅在論文中簡略描述,其它研究者者難以重複實驗。現在的學術期刊強調數據和方法的詳細描述,要求作者提供原始數據、實驗設計、統計方法等詳細信息。一些期刊要求作者在提交稿件時同時提供數據集、程式碼和分析流程,確保研究的可重複性。

  3. 推廣研究數據的公開共享 早期研究數據通常保留在研究者個人或機構內部,不對外公開。隨著開放科學運動的興起,越來越多的期刊要求或鼓勵作者在公開數據庫中共享其研究數據。這不僅增加了研究透明度,還促進了數據的二次利用和跨學科合作。例如,GenBank 基因資料庫為生物學和生態學研究提供了數據存儲和共享的平台。

  4. 引入預註冊和開放評審 研究者在實驗開始前,將研究計劃、假設、方法和數據分析計劃預先註冊,並經過IRB審查後再公開平台上,確保研究過程的透明性,減少選擇性報告和數據操控的風險。 一些期刊引入開放評審制度,公開審稿意見和作者的回應,提高評審過程的透明度和責任感。

  5. 加強對利益衝突的管理 利益衝突披露不夠嚴格,可能影響研究的客觀性和公正性。現今,學術期刊要求作者詳細披露可能的利益衝突,包括經濟利益、合作關係和研究的資助來源。這有助於讀者更好地評估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和獨立性。

  6. 推動免費獲取和開放科學 早期研究成果主要發表在訂閱制期刊上,讀者需要支付高額費用才能獲取全文。現今免費開放獲取期刊資訊的開放平台出現,使得研究成果可以免費公開,任何人都可以訪問和使用這些資料,促進了科學知識的傳播和共享。例如由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提供的一個免費的、可公開訪問的資源,專門收錄生物醫學和健康領域的文獻資料「PubMed」,PubMed 是 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Medline )資料庫的主要查詢入口,無論是學術研究、醫療實踐都具有權威性和可靠性。

  7. 強化出版倫理和學術不端的行為處理 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理往往不夠嚴格,偽科學可能逃避懲處。學術出版機構和期刊加強了對學術不端行為的監督和處理,甚至使用AI來進行論文抄襲預判。也建立了完善的撤稿機制,對偽造數據、抄襲等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出版倫理委員會等組織為期刊提供指導,確保出版過程的道德性。


此嚴謹的規範帶來甚麼成果?


同行評審制度的加強

  • 雙盲審稿比例增加:根據一項調查,2018年,約70%的醫學和科學期刊採用了雙盲審稿制度,相比2000年的45%有顯著增加 。

  • 第三方評審服務使用率:到2020年,超過30%的頂級學術期刊開始使用第三方評審服務,以提高審稿質量和公正性 。

數據和方法透明度的增加

  • 數據共享政策:截至2020年,約有60%的生物醫學期刊要求或鼓勵作者在公開數據庫中共享其研究數據 。

  • 開放數據平台使用:2019年,Dryad 和 Figshare 等數據共享平台的使用量比2015年增長了200%以上,顯示出數據公開的趨勢 。

預註冊和開放評審的增加

  • 預註冊研究的數量:從2013年到2020年,預註冊的研究數量增加了400%,特別是在心理學和生物醫學領域 。

  • 開放評審:2021年,超過20%的學術期刊實行了某種形式的開放評審制度,這一比例在2015年僅為5% 。


利益衝突管理的加強

  • 利益衝突披露政策:90%以上的頂級醫學和生物學期刊現在要求作者詳細披露所有可能的利益衝突 。

  • 利益衝突案例數據:2018年,因利益衝突未披露而撤回的論文數量相比2008年增加了50%,顯示出對利益衝突管理的重視 。


免費獲取和開放科學的推動

  • 開放獲取期刊數量:2010年,全球僅有約15%的學術期刊是開放獲取的,而到2020年,這一比例已經增至45% 。

  • 研究成果公開率:隨著開放獲取的推動,研究成果的公開率大幅提升,例如,PubMed Central 上的全文數量在過去十年間增加了近300% 。


出版倫理和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理

  • 撤稿數據:根據 Retraction Watch 的數據,2010年至2020年間,每年撤回的學術論文數量從約300篇增加到超過1000篇,顯示出學術界對研究不端行為的嚴厲打擊 。

  • 學術不端行為檢舉和處理:全球主要學術機構和出版商建立了專門的倫理委員會和檢舉機制,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的報告,並對相關人員進行制裁 。


這些數據和措施顯示出,學術界在防止偽科學進入學術期刊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提高了研究質量和透明度,增強了公眾對科學的信任。


分析統字資料參考:

"Global Survey of Journal Editors on Peer Review Practices", Elsevier, 2018.《全球期刊編輯對同行評審實踐的調查》

"The State of Peer Review 2020", Publons.《2020年同行評審狀況報告》

"Data Sharing in Biomedical Research: A Survey of Practices and Perceptions", PLOS ONE, 2020.《生物醫學研究中的數據共享:實踐和觀念的調查》

"Growth of Data Sharing Platforms", Figshare Annual Report, 2019.《數據共享平台的增長》

"The Rise of Pre-registration in Research", Nature, 2020.《研究中預註冊的興起》

"Open Peer Review Practices", F1000Research, 2021.《開放同行評審實踐》

"Conflict of Interest Disclosure Policies", JAMA, 2018.《利益衝突披露政策》

"Retraction Watch Database", Retraction Watch, 2018.《撤稿監察數據庫》

"Open Access: Ten Years On", BioMed Central, 2020.《開放存取:十年回顧》

"Growth of Full-Text Articles on PubMed Central",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2020.《PubMed Central全文文章的增長》

"Annual Retraction Report", Retraction Watch, 2020.《年度撤稿報告》

"Handling Misconduct in Research: COPE Guidelines", 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 (COPE), 2019.《處理研究中的不端行為:出版道德委員會指導方針》


研究界被認為是偽科學平反案例


細菌致病學說是無稽之談?

  • 背景:19世紀中期,路易·巴斯德和羅伯特·科赫等科學家提出了細菌致病學說,認為細菌是許多疾病的致病原因。

  • 初期反應:這一學說最初遭到醫學界的強烈反對,當時的主流觀點認為疾病是由“瘴氣”或不平衡的體液引起的。

  • 平反過程:隨著實驗證據的增加和防腐技術的成功應用,細菌致病學說逐漸被接受,成為現代醫學的基礎。

幽門螺杆菌不能造成胃潰瘍?

  • 背景:1980年代,澳大利亞醫生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提出幽門螺杆菌是胃潰瘍的主要原因,這與當時的主流觀點—壓力和酸分泌過多引起潰瘍—相矛盾。

  • 初期反應:該理論起初受到了廣泛的懷疑和抵制,醫學界認為細菌無法在胃的酸性環境中生存。

  • 平反過程:馬歇爾親自感染幽門螺杆菌進行實驗,並證明抗生素治療有效,最終這一理論被接受,兩人因此獲得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維生素C不能預防與治療壞血病?

  • 背景:18世紀,英國海軍醫生詹姆斯·林德發現,食用柑橘類水果可以預防壞血病,這一發現最初被認為缺乏科學基礎。

  • 初期反應:當時的醫學界對維生素的概念尚不清楚,很多人認為林德的建議是迷信。

  • 平反過程:隨著維生素C的發現和營養學的發展,林德的觀察得到了科學證實,維生素C被確認為預防和治療壞血病的關鍵,現今廣泛應用在於醫療治療。

X光不存在?

  • 背景:1895年,威廉·倫琴發現了一種新型射線,稱為X射線,這一發現最初引起了廣泛的懷疑和不信任。

  • 初期反應:很多科學家和醫生對X射線的存在和應用持懷疑態度,認為其可能是錯誤的觀察。

  • 平反過程:隨著更多實驗的進行和X射線在醫學成像中的應用,這一發現逐漸被接受,成為現代醫學X光診斷的重要工具。


以氫分子醫療是否是偽科學為例

氫分子醫療的潛力

氫分子醫療(或稱氫氣療法)作為一種新興的治療方法,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爭議。一方面,氫氣療法被一些研究報告描述為具有潛在的抗氧化、抗炎和抗細胞凋亡的效果,並在一些動物和初步的臨床試驗中顯示出治療潛力。另一方面,對於其真實療效和科學基礎的質疑也同樣存在。因此,我們需要從科學證據的角度來審視氫分子醫療是否為偽科學。


  1. 科學機制的合理性 氫氣(H₂)作為一種選擇性抗氧化劑,可以中和體內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從而減少氧化應激和相關的損傷。這一機制在一些細胞和動物實驗中得到了證實,支持了氫氣具有潛在的治療作用。

  2. 動物實驗的支持 多項動物實驗顯示,氫氣在多種疾病模型中具有治療效果。例如:在缺血再灌注損傷模型中,氫氣可以減少損傷範圍和炎症反應。在神經退行性疾病模型(如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中,氫氣可以改善行為表現和減少神經元損傷。

  3. 臨床研究的證據 一些初步的臨床研究顯示了氫氣療法的潛在療效。例如:一項針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試驗顯示,吸入氫氣可以改善神經功能和減少腦損傷。另一項研究顯示,飲用氫水可以改善代謝綜合症患者的代謝指標,如血糖和血脂水平。

  4. 科學文獻和同行批判 氫分子醫療的研究成果已在多個國際科學期刊上發表,這些期刊通過了同行評審,表明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可信度。例如:“Journal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 and Nutrition” 發表了一篇綜述,總結了氫氣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及其在多種疾病中的潛在應用。“Medical Gas Research” 期刊專門刊載與氫氣醫療相關的研究,包括基礎研究和臨床試驗。

  5. 科學界的持續關注和研究 氫分子醫療持續受到科學界的關注,不斷有新的研究和發現。例如,近期一些更大規模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正在進行,以進一步驗證氫氣療法的療效和安全性。多個國家的研究機構和醫療機構參與了氫氣療法的研究,這表明其具有國際性和多中心合作的特點。這些研究機構包括日本、韓國、美國和中國等。


這些證據顯示,儘管氫分子醫療尚未完全被主流醫學採用,但其研究結果和機制支持其具有潛在的科學基礎和臨床應用前景。


氫分子療法存在爭議和詐騙言論的主要原因


雖然氫分子療法在動物研究和一些初步的臨床試驗中顯示出一定的潛在療效,但目前缺乏大規模、隨機對照試驗的支持。這意味著很多聲稱的療效尚未經過嚴格的科學驗證,這讓一些人對其持懷疑態度。一些商業機構在推廣氫分子產品時,往往會誇大其療效,聲稱可以治癒多種疾病也缺乏科學依據,過度宣傳容​,通過誇大療效來獲取經濟利益。許多國家對於氫分子產品的監管相對較少,這使得一些質量不合格的產品進入市場,進一步加劇了對氫分子療法的懷疑。參考文章:氫水:健康奇蹟還是醫療假象?


全面地看待氫分子醫療的未來


保持懷疑及假設的態度是科研的基礎,氫分子醫療並非是偽科學,其研究結果和機制支持其具有潛在的科學基礎和臨床應用前景。然而,氫分子醫療尚未達到成熟的科學共識階段,對其未來的發展應持謹慎樂觀的態度,既不盲目誇大其效能,也不輕易否定其潛力。通過嚴謹的科學研究和全面的評估,氫分子醫療有望在未來實現其應有的價值。您可以參考一篇針對2000多篇氫分子的回顧研究「探索氫氣療法的臨床應用及其未來前景」,或著看看「日本醫學院發表的氫氣對心臟驟停新聞稿」。以下是一些未來研究與發展的主軸。


  1. 研究的進展 深入研究氫分子的作用機制,增加大規模、隨機對照臨床試驗,驗證氫分子療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 技術發展 改進氫氣供應技術,使其更高效、安全和便捷;確定最適合的氫氣劑量和治療療程,提供個性化治療方案。

  3. 安全性和副作用 深入研究氫氣療法的安全性,包括長期使用的潛在風險和副作用,確保患者健康不受不良影響。

  4. 市場和應用前景 探索氫氣療法在各種疾病中的應用前景,特別是在神經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等領域,並評估其在現有治療方法中的輔助作用和潛在替代性。

  5. 科學和公眾教育 通過科學普及和公眾教育,提高人們對氫分子醫療的認識和理解,消除誤解和偏見,促進科學的健康觀念。

  6. 政策和法規 制定和完善氫氣療法的相關法規和標準,確保產品和技術的質量和安全。


科學研究和出版界在防止偽科學進入學術期刊方面已取得了顯著進展,這些措施不僅提高了學術研究的質量和透明度,還增強了公眾對科學的信任。我們應該謹慎務實的態度來確保科學研究的嚴謹性和可信度,用更多數據來消除疑惑。


回顧氧氣(O₂)應用於醫療的發展歷程

畫高壓氧艙

氧氣作為一個常見醫療氣體的發展歷史是一個引人入勝的過程200多年的歷史,涉及科學發現、技術創新和臨床應用的逐步演變。


氧氣的早期發現

17世紀:1774年,約瑟夫·普里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英國化學家普里斯特里發現了氧氣。他通過加熱氧化汞並收集逸出的氣體,發現這種氣體能夠促進燃燒和維持生命。1775年,卡爾·威廉·舍勒(Carl Wilhelm Scheele):瑞典化學家舍勒也獨立發現了氧氣,但他的發現稍晚於普里斯特里。18世紀:科學家們開始了解氧氣在呼吸和新陳代謝中的重要性。英國化學家漢弗里·戴維(Humphry Davy)進一步研究了氧氣的特性。威廉·湯姆森(William Thomson)和托馬斯·安德魯(Thomas Andrews)研究了氧氣在醫療中的潛在用途。


氧氣的醫療應用的興起

1885年:美國醫生托馬斯·比爾德(Thomas Beddoes)開創了氧氣療法,使用氧氣治療各種呼吸系統疾病。隨著技術的進步,氧氣開始在醫院中廣泛使用,特別是在治療肺炎和其他呼吸系統疾病方面。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氧氣被用於治療由於化學戰劑引起的呼吸困難。這促進了氧氣作為醫療氣體的重要性。


氧氣可以治病的懷疑

氧氣醫療(oxygen therapy)在其發展初期確實曾經面臨過一些質疑和懷疑。在氧氣醫療剛被提出時,許多醫學專家對其效果持懷疑態度。當時,氧氣主要用於處理呼吸困難的病人,但對其更廣泛的應用,例如在治療各類疾病方面,尚未有足夠的科學證據支持。在初期,技術限制使得氧氣的供應和使用並不普及。醫療設施缺乏高效的氧氣供應設備,這也導致了對其療效的懷疑。並且缺乏大規模、嚴謹的臨床試驗來證實其效果。因此,許多醫生對其療效持保留態度,認為這可能只是短暫的、心理上的改善。


氧氣真的在治病,還真不能沒有氧!

隨著醫學技術和研究方法的進步,氧氣醫療的效果逐漸被證實,尤其是在治療急性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心臟病、創傷和感染等方面。越來越多的臨床試驗和科學研究證實了氧氣在治療多種疾病中的有效性。隨著研究的深入,氧氣醫療逐漸被各國的醫學界和衛生機構所接受和推薦,成為許多疾病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


儘管氧氣醫療在早期面臨過懷疑和挑戰,但隨著科學研究的證實和技術的進步,氧氣療法已經成為現代醫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並被廣泛應用於臨床治療。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心肌梗塞、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ARDS)等病症具有顯著的療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這篇:目前醫療用氣體有哪些?二氧化碳、笑氣...也在醫療氣體名單中,並且健保也有給付!!!


氧氣應用及技術進步

21世紀高壓氧療法,這是一種在高於正常大氣壓力下吸入純氧的療法,用於治療一氧化碳中毒、氣栓症和某些慢性傷口。甚至應用於醫療美容業替愛美女性維持健康。

您可能感興趣這篇,醫療氣體:HBOT高壓氧療法及健保。高壓氧健保有條件給付。


氧氣經歷上百年的時間發展,高壓氧治療(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HBOT)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納入常規醫療體系,但其應用範圍和覆蓋程度因國家和醫療體系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氧氣的應用仍然存在一些挑戰,並非所有地區都能提供高壓氧治療,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其適應症和療效也將得到進一步擴展和確認。


結論


科學與偽科學的區別在於其研究方法和驗證過程。科學依賴於嚴格的實驗、數據分析和同行評審,以確保結果的可靠性和可重複性;而偽科學則缺乏這些嚴謹的驗證過程,通常依賴主觀觀點和未經證實的聲明。科學強調透明性和倫理,而偽科學則容易誤導公眾,損害信任。通過提高透明度、加強監管和推動開放科學,學術界及研究界正在努力偽科學的侵入,也努力開發出能造福人類的發現及證據。在某些情況我們所認定的偽科學若干年後會還他一個清白,反之亦然。我們要評論一件事情真偽,也必須要經得起被評論。


參考文獻

Ohsawa, I., Ishikawa, M., Takahashi, K., Watanabe, M., Nishimaki, K., Yamagata, K., ... & Ohta, S. (2007). Hydrogen acts as a therapeutic antioxidant by selectively reducing cytotoxic oxygen radicals. Nature Medicine, 13(6), 688-694.氫氣作為治療性抗氧化劑,通過選擇性減少細胞毒性氧自由基發揮作用。《自然醫學》
Nishimura, N., Tanaka, N., & Hasegawa, T. (2020). Hydrogen gas inhalation during normoxia improves behavioral performance and decreases oxidative stress in mice subjected to total sleep deprivation. Medical Gas Research, 10(2), 50-57. 在正常氧氣環境下吸入氫氣可改善全睡眠剝奪小鼠的行為表現並減少氧化壓力。《醫用氣體研究》
Nakao, A., Toyoda, Y., Sharma, P., Evans, M., & Guthrie, N. (2010). Effectiveness of hydrogen rich water on antioxidant status of subjects with potential metabolic syndrome-an open label pilot study. Journal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 and Nutrition, 46(2), 140-149.富含氫氣的水對具有潛在代謝綜合徵的受試者抗氧化狀態的有效性-一項開放標籤試點研究。《臨床生物化學與營養學雜誌》

RSS

歡迎分享文章。如果您想複製或引用文章請附上出處網址連結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