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林靖雯醫師

身體的免疫防衛能力


「人的免疫系統是一把雙面刃,如果不夠活躍,我們會生病;如果太過活躍,人體會遭到不必要的傷害。這套系統必須在該休息的時候休息,保持良好的平衡和自我調節能力。」


研究免疫系統有一點像在研究宇宙學或是物理學,一方面免疫細胞多如繁星,彼此之間的互動、溝通又受到基因和環境的影響,為什麼每個人對細菌或病毒的感受能力有差距?為什麼有些人對麩質、海鮮、花粉過敏?為什麼有些人會有自體免疫的疾病?諸如此類的大小問題都和免疫能力有關係。


懂得越多,越是要學著在人體—這個奇妙的創造面前謙卑。


如果免疫系統攻擊自己身體,就會產生「自體免疫疾病」。

現在我們知道「任何自體免疫疾病的遺傳因素,大約佔了發病原因的30%,剩餘的70%就是個體基因和環境、飲食、生活方式的互動結果。」這些環境、飲食、生活方式都是向免疫系統傳遞訊息的因子,當不健康的因子長期與基因產生互動後,就容易擾亂了免疫系統的運作,而產生疾病。


同時,我們也知道單一的環境因子通常不是唯一的答案,要誘發疾病,需要好幾項因子同時存在,才能讓某一個生理過程失去平衡,所以找出「所有可能」造成失衡的原因就非常重要。


因此,自體免疫疾病的重點就在於,除了極少數的疾病是單純的基因問題之外,帶有「問題基因」並不是絕對發病的保證!


另一方面,為了要維持免疫功能的機動性和平衡,人體需要以下營養素:鋅、銅、鐵、Omega-3脂肪酸、維生素A、B群、C、D、E,與離胺酸(L-lysine)、精氨酸(L-arginine)。


人在數百萬年前失去了自體合成維生素C的能力後,就愈來愈容易受細菌和病毒的入侵。當今的「官方每日建議量」目的是在「避免營養不足造成立即的生命危險」,而不是維持正常且合理的生理需求,而大部分的慢性病和長年的營養素不足有直接關係。


免疫系統複雜且奧妙,是人體接受外界資訊後的回應窗口,它有點像是人體的「客服人員」,若希望自己的問題得到好的處理,我們不能對著客服人員大呼小叫、或是給予各樣為難;好好善待身體,給予人體足夠的休息、營養、壓力釋放,即使身體帶有疾病的基因,也不再這麼容易讓人緊張了。


RSS

歡迎分享文章。如果您想複製或引用文章請附上出處網址連結

bottom of page